close

51kGDOtViJL._SL500_AA240_.jpg

初聽之下,該版有兩個顯著特徵,其一、首尾兩個樂章速度快。這個1982年5月的現場錄音是小克萊伯目前問世的全部三個《貝七》中,第一樂章耗時最少的一次。第四樂章,小克萊伯同樣風馳電掣,但比1983年在荷蘭與皇家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弦樂團合作的那次多用了6秒。而後者是筆者所收藏的所有這一曲目錄音中末樂章耗時最精簡的一個。與卡拉揚高速度中依然不乏精密計算的風格不同,小克萊伯棒下的這版《貝七》完全顯現出他那狂放、激情、瀟灑的風格。就我個人的感受來說,卡拉揚快的緊張而豐滿,小克萊伯卻在迅捷中依然透出一份鬆弛和灑脫,這與他對節奏的掌握和樂隊音色的塑造不無關係,而他與生俱來的對旋律流暢性以及聲部控制的自如把握,對於《貝七》這樣一部作品而言,同樣顯得難能可貴!

其二、錄音好。此前我一直認為,DG為克萊伯錄製的那版《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是其至今所有錄音中音效最好的,但ORFEO的這個《貝七》顛覆了我自己的這個觀點。在聲音風格上,其與ORFEO多年前發行的那個由同一大師指揮且口碑極佳的《貝四》相一致(畢竟這兩個曲目都出自1982年5月3日的那個現場音樂會,而且均為模擬錄音,估計出自相同的原始母帶)——雖有輕微的背景雜音,但錄音細節可謂分毫必現。在後期製作上,這個全新製作的《貝七》音色上顯然來得更為漂亮,弦樂尤其細密而犀利(特別的一點是該錄音採用的是AAD模式,而早年的《貝四》採用的是ADD)。雖然我無緣享受SACD的曼妙,可僅從CD層的音質聽來,無論是聲音的飽滿度、層次感還是音場的寬闊程度,都令人比較滿意,整體平衡感也相當優秀。

和1993年發行的那版《貝四》一樣,這個《貝七》的最後也收錄下了來自觀眾席的掌聲和歡呼聲。可能是由於當時那兩場音樂會的主題是悼念一代指揮大師伯姆,所以觀眾在最後的音符落定之後顯得很斯文,但數秒鐘後鋪天蓋地的歡呼聲突然不絕於耳地迴響起來。我更願意相信,起初那一刹那的沉寂是因為很多人被小克萊伯的演奏驚呆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w03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