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貝多芬 第九交響曲「合唱」
英文名稱:Beeththoven Symphony NO.9"AVEC CHEURS"
版本:EMI/Virgin
發行時間:2004年
Roger Norrington

作曲:Ludwig van Beethoven 貝多芬
指揮:Roger Norrington 諾丁頓
樂團:The London Clsaasical Players倫敦交響樂團
演出:Sarah Walker(mezzo-soprano)
Petteri Salomsa(basse)
The Schutz choir of london
錄音日期:1987
發行公司:EMI/Virgin
CD編號:7243 5 62443 2 1
post-481710-1174904959.jpg

專輯介紹:

 

假如古典音樂中有一座最高峰,這座珠穆朗瑪就非《貝九》莫屬了。
《貝九》,即c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是樂聖貝多芬最後的一部交響曲,燒友們簡稱《貝九》。這部交響曲,是貝多芬創作的高峰與總結,與上一部交響曲《第八交響曲》相隔了十年。
這部曲子,是在法國革命的理想和成果被徹底摧毀的那一段反動時期中創作完成的。那段日子很黑暗,但這位日漸衰老、嚴重失聰的偉大作曲家仍然忠於革命,對革命對未來抱著無限的希望,因此他的音樂裡始終充滿著對自由、平等、博愛召喚。在這部曲子裡,作曲家又一次回到了鬥爭的主題上,讓音樂引領聽眾通過陰暗和絕望、痛苦和沉思、衝突和鬥爭,最終走向勝利的無比歡樂。
在形式上,作曲家不拘泥於傳統,大膽創新,運用了新的曲式結構,使貝九有給人全新的的感覺。比如,作曲家為了更好地體現他英雄主義的創作思想,在第一樂章悲劇性的結尾後,需要出現明朗、振奮的積極形象。因此他在第二樂章的構思上大膽地打破了過 去交響曲第二樂章一般用慢樂章的程式,採用了急速的快樂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更值得稱道的是,在第四樂章,作曲家為了使盡可能多的聽眾更明確理解這部交響樂作品的思想內容,以德國詩人席勒的詩作《歡樂頌》為詞,引入了人聲合唱。這是交響樂史上的一次偉大嘗試,極大地拓寬了交響樂的表現形式,使得這部曲子變成由交響樂隊、合唱隊、獨唱、 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偉而充滿哲理性和英雄性的雄偉頌歌。同時,這也是《貝九》標題——《合唱》的來由。

《第九交響曲》一共四個樂章。第一樂章是不太快的略呈莊嚴的快板,d小調,2/4拍子,奏鳴曲形式。第一主題嚴峻有力,表現了艱苦鬥爭的形象,充滿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壯的色彩,這一主題最開始在低沉壓抑的氣氛下由絃樂部分奏出,而後逐漸加強,直至整個樂隊奏出威嚴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題。作曲家一上來就用一種嚴肅、宏大的氣勢表達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實這是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覆表現過的主題——鬥爭,也折射出鬥爭的必然過程——艱辛。旋律跌宕起伏,時而壓抑、時而悲壯,我們似乎看到的是勇士們不斷衝擊關口,前赴後繼企盼勝利的景象。
緊接著的第二樂章,按照傳統通常應該是慢版,但是貝多芬打破了這一慣例,居然用了極活潑的快板,d小調,3/4拍,而且是龐大的詼諧曲式。整個第二樂章主題明朗振奮,充滿了前進的動力,似乎給正在戰鬥的勇士們以積極的鼓勵,似乎讓人們一下子在陰雲密佈的戰場上看到了和煦的陽光和藍色的天空。同時主旋律中帶有奧地利民間舞曲「連德勒」的特徵,和諧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細品味,大家不難發現,到了樂章最後,旋律重新開始急促起來,隱約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氣氛。
第三樂章倒是慢板樂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調,4/4拍,不規則的變奏曲式,可見貝多芬有意在編排上作了創新。這個樂章相對前面兩個樂章顯得寧靜、安詳了許多,旋律雖然平緩,但是不失柔美。法國著名作曲家、樂評家柏遼茲評價此樂章是「偉大的樂章」。第三樂章共兩個主題,其中第一主題充滿了靜觀的沉思,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兩個樂章表現出激烈的戰鬥場面之後,第三樂章似乎是大戰中短暫的平息。
第四樂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調,4/4拍。通常劃分為兩個部分——序奏以及人聲。在一些唱片中,第四樂章單獨佔據一個軌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聲獨唱、重唱、合唱部分分為兩軌,但其實上兩者都屬於第四樂章這個整體。其中的人聲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國詩人席勒的詩作《歡樂頌》!但在人聲部分上台之前,音樂經歷了長時間的器樂部分演奏的痛苦經歷,含有對前三個樂章的回憶。這個序奏部分是堅強剛毅,驚心動魄的。接著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歡樂頌」的主題,好像一縷陽光突破濃密的雲層灑向大地,整個歡樂的主題漸漸拉開序幕,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國就在眼前!
經過了一系列的鋪墊,人聲部分終於浮上水面,開始了《歡樂頌》的吟唱!前面就說到過,這首詩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鍾愛。所以在《第九交響曲》創作的最後關頭,貝多芬甚至還不捨得過早的就把歌唱《歡樂頌》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他並不願意把《第九交響曲》作為自己在交響樂領域的封筆之作,作為自己最高理想的體現,當時他還在計劃著《第十交響曲》甚至《第十一》、《第十二》。但最後樂聖還是妥協了。或許是宿命、或許是巧合,《第九交響曲》成了貝多芬最後一部交響曲,最終成為了他作曲生涯的巔峰。

 

專輯曲目:

1.Allegro ma non troppo - un poco maestoso 不太快的快板稍帶莊嚴
2.Molto vivace 活潑的快板
3.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 Andante moderato 如歌的慢板
4.Finale presto "O Freunde,nicht diese Tone!" 終曲,急板 歡樂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w03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